欢迎访问亚搏手机网页版(中国)有限公司网站!   今天是
亚搏手机网页版(中国)有限公司
  • 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的制度逻辑

  •  发布时间:2020-05-09 06:36:31 访问量: 
  •   

    在一个变革日益成为学校“新型常规”的时代,合理地处理好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的关系,是提升变革过程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关键。美国社会学家丹·洛蒂在论及变革过程中的“抵制伴生现象”时曾指出:“每一个人都知道教师拒绝变革。”在现实中,这句话有些绝对。但是,毋庸置疑,“教师并不总是乐于接受变革”,这既是学校变革中应当给予同情和理解的“人之常情”,更是学校变革领导者需要着力消解或缓释的实践课题。如何借助变革合理性的改进,让教师更自觉地融入变革,从而实现变革与教师发展的同频共振?

      尊重学校变革中的制度逻辑

      学校变革作为一项高度依赖主体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生成性实践,不可能单纯依靠学校领导者的权力权威和行政命令强行推进,而是必须唤醒每一位教师的“当事人”意识,使教师自觉地融入变革的共创历程。

      任何深层次的学校变革必然对制度逻辑提出变革要求。所谓制度逻辑,是指一套控制着特定组织域中各种行为的信念系统。制度逻辑同时也是一套“组织原则”,它将组织成员卷入其中,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成员的组织行为。在一定意义上说,学校变革中的教师意志与行为,一方面固然是主体自觉意志的呈现,但另一方面则可能被学校制度逻辑所“编程”,从而呈现出符合组织属性、组织利益的特征。由于学校制度逻辑的形成是一种持续的“集体行为”,它既受到学校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,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校当下发展境遇、学校领导与管理者、学校师生的影响。

      制度逻辑是生成的、演变的,但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久性。因此,要打破或改变学校的制度逻辑是十分困难的。这意味着,如果一个变革项目,对学校的制度逻辑构成威胁,或者与原有的制度逻辑形成了较大的对冲性,那么学校变革将被视为“毁约”行为而受到集体的“排斥”。

      由于制度逻辑往往以隐蔽的形式潜藏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过程中,因此,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,那些习焉不察、似乎“理所应当”的行为习惯背后,往往蕴含着强大的制度逻辑力量。制度逻辑的力量越大,“理所应当”的假设就会越多。反之,“理所应当”的行为越多,个体越难控制自身行为,改正和打破制度逻辑就越艰难。变革领导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,即便教师拥有变革的意愿,也很难不受到制度逻辑的影响。因此,学校变革的策划、引领与过程推进,不仅要对组织的制度逻辑有清醒的自觉,而且要尊重学校的制度逻辑,避免搞心血来潮式的突发性变革项目。对学校制度逻辑的精研,有助于确立更为理性的变革目标和方略,这是确保学校变革有效性的重要前提。




Copyright (c) 2020 亚搏手机网页版(中国)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:蒙ICP备05026413号